- 發布日期: 2021-11-09
龍眼雞學名為Pyrops candelaria,分類屬昆蟲綱 (Insecta)、半翅目(Hemiptera)、蠟蟬科(Fulgoridae),成蟲能飛善跳,常見停留在樹木主幹及粗壯枝條,為植食性昆蟲。
- 危害狀
龍眼雞成蟲與若蟲皆為刺吸式口器,在寄主植株上棲息,吸食樹幹、枝條的樹液。
- 寄主範圍
龍眼雞主要取食、棲息於龍眼樹,也會在龍眼周遭的荔枝、烏桕、芒果、梨、橄欖及芸香科柚子、柑橘等樹上棲息。
- 生活史及形態特徵
龍眼雞一年一世代,分成卵、若蟲及成蟲3個時期
- 卵期:約25天,60~100多粒聚集排列成長方形卵塊,卵塊上被有白色蠟粉,大多位於龍眼及其附近樹木枝幹表面,高度約離地面1~2公尺。產卵期為4月到7月,5月為產卵高峰。
- 若蟲期:約3個月,共5個齡期,無翅、善跳躍,常群聚於枝梢取食葉尖汁液。初齡若蟲為黑色、形似酒瓶,終齡若蟲體色為黃褐色。若蟲出現的時期為5~9月。
- 成蟲期:約250天,越冬之成蟲在4~6月間交配,成蟲完成繁衍任務後死亡,8月新一代成蟲開始羽化,外型豔麗,體色主要為綠色,頭部前方有向上彎曲的細長吻狀突起,長吻上有許多白色小點。
- 防治方法
- 保持龍眼樹健康與管理:維持植株的健康狀態和實施適當管理措施,例如合理使用肥料、水份管理和病蟲害監測等。
- 清園整枝:適度整枝修剪,避免枝葉生長過密,使園區光照及通風良好,降低園區溼度,減少成蟲棲息、越冬與交配機會,同時亦可防杜煤煙病發生。
- 5-6月可結合龍眼樹修剪、疏枝,及刮除龍眼雞卵塊。
- 5-9月為若蟲期,可於龍眼樹周圍草地及低處枝幹掃網捕殺若蟲。龍眼雞與渡邊氏東方蠟蟬若蟲形態相似,移除時須分辨避免誤抓。
- 3-6月交配期及8-10月羽化期,易於龍眼樹幹發現聚集之個體,可人工捕殺成蟲。
- 在龍眼產區,如有大量成蟲棲息於龍眼樹上,在非屬蜜蜂授粉季節,可同時配合荔枝椿象進行化學防治。
- 降低居家滋擾:龍眼雞成蟲善飛行,在擴散與遷飛季節可飛至建築物各層樓內外,民眾不用驚慌,可以夾鏈袋進行捕捉移除。
- 生態保育影響:龍眼雞成若蟲階段是否影響原生物種-渡邊氏東方蠟蟬之風險,將移請本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本權責管理。
107年於臺灣北部發現龍眼雞後,本署委託專家學者於107~113年期間持續進行監測調查及人工捕捉,確認龍眼雞主要棲息於龍眼樹與烏桕樹,吸食寄主植物汁液,亦會取食芒果樹、柑橘樹及橄欖樹等果樹,但不會對植物產生明顯危害。另龍眼雞不會叮咬人類、動物,也不會噴灑毒液,無人身安全疑慮。因龍眼雞尚無傳出立即性危害或損害之案例,且目前仍僅侷限在臺灣北部部分地區呈季節性的出現,爰此,解除現行之通報與捕捉移除作業制度,降級調整為「加強監測與危害風險控管」物種,達到「不干擾」、「無農損」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