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

花蓮縣玉里鎮發生西瓜細菌性果班病,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注意防範

  • 發布日期: 2001-08-22

預警內容

高溫午后有雷陣雨.請農友注意西瓜細菌性果斑病發生防治 花蓮縣晚期西瓜栽培地分佈在玉里鎮長良農場及三民段新開發地,生育已進入採收期。自桃芝颱風過境帶來豪雨後西瓜果實表皮出現水浸狀斑塊,果肉部份亦成水浸狀而失去商品 品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人員親至現場查勘鑑定證實係由細菌感染引起之果斑病,受害面積約50公頃,發病果率達60~70%,嚴重影響農友收益,為 使農友瞭解西瓜細菌性果斑病之發病生態,病徵及防治方法,分述於後供參考: 一、發病生態 果斑病之病原菌可附著在西瓜種子表面,也可侵入種子的內部組織,帶菌種子成為本病主要的初次感染源,病原菌於低溫下在種子上可存活相當長的時間,種子發芽後病菌可感染 幼苗的子葉與真葉,造成不明顯的病斑,罹病幼苗移入本田後,藉雨水或灌溉水而散播感染果實,病菌可經由果實上的傷口或氣孔感染果實,幼果受感染後病斑不明顯,但到將成熟前 病斑則迅速擴大,病菌也可直接感染中、後期果,在適溫下3~5天內就可形成明顯的斑塊,病斑有時會龜裂,並分泌出淡褐色的菌泥,成為本病重要的二次感染源。罹病的果實如棄 置田間,腐爛後帶菌的種子散落田間後長出的瓜株,以及田間可能帶菌的葫蘆科雜草,都成為感染下期作西瓜的重要來源。果斑病發生於高溫、高濕及午後雷陣雨的環境條件下,最適 發病溫度約為25~32℃,在陰雨期後,本病之擴展非常迅速。 二、病徵 在西瓜上病徵隨品種不同而有差異,典型的病徵是在西瓜果實朝上的表皮,出現水浸狀小斑塊,隨後擴大成為不規則的大型橄欖色水浸斑塊,瓜農將這種現象叫做「黑面子」, 得病初期病變只侷限在果皮,果肉組織仍然正常,但已嚴重影響西瓜的商品價值,病徵發展到中期後,病菌可單獨或隨同腐生菌蔓延到果肉,使果肉變成水浸狀,罹病後期受感染的果 皮經常會龜裂,並因雜菌感染而向內部腐爛;有些品種果實受感染後,在果皮僅出現龜裂的小褐斑,並沒有明顯得橄欖色水浸狀斑塊,但病菌已侵入果肉組織, 造成嚴重之水浸狀病 徵。果斑病病菌也會感染西瓜子葉,造成圓形褐色壞疽病小斑點,感染真葉則形成不明顯的褐色小病斑,病斑會隨高濕度擴展呈較大不規則黑褐色病斑,對植株影響不大,但卻是果實 感染的重要來源。在田間蜜露洋香瓜和網紋洋香瓜也有發病報告,病徵和在西瓜上相同。 三、防治方法 1.目前並無任何防治此病害之推薦藥劑,請參考使用常用之細菌性病害防治藥劑如快得寧、保 米黴素、鹼性氫氧化銅、氧化亞銅、氫氧化銅、亞納銅、保粒黴素、四環黴素等藥 劑輪流施用。 2.銅劑及抗生素類藥劑使用在西瓜上任意提高稀釋倍數或遇高溫時可能會產生藥害;因此建議農民可加展著劑在下午或陰天噴施,切勿任意提高藥劑濃度以免產生藥害。 3.上述推薦藥劑使用前先小面積施用,確定無藥害後再行大面積防治。 4.慎選健康種,本病主要為種子帶菌傳播,種子發芽後病菌可感染幼苗葉片,造成不明顯的病斑,罹病幼苗移入本田後,藉雨水或灌溉水而散播感染果實,病菌再經由果實上的傷口 或氣孔而感染果實。 5.種子處理:種子置1%稀鹽酸溶液20分鐘後,以清水流洗20分,取出晾乾後播種,可降低發病率。 6.注意清園,罹病的果實勿留在田間,殘留田間的罹病果皮,以及田間可能帶菌的葫蘆科雜草,均可能成為下期作西瓜的感染來源。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