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

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發佈「注意防治水稻紋枯及白葉枯病,增進產量及品質」新聞稿

  • 發布日期: 2001-09-19

預警內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 新聞稿 注意防治水稻紋枯、白葉枯病增進產量及品質 本縣二期水稻生育已進入幼穗分化期,近來氣溫仍高而且悶熱、多雨,極適合水稻紋枯病及白葉枯病之發生。特此呼籲農民加強防治外,並請各鄉鎮公所、農會輔導農民採取必要措施,以控制病害蔓延。   紋枯病主要發生於水稻葉鞘、葉及穗等部位,尤以葉鞘部位受害最為嚴重。發病初期於葉鞘外側形成橢圓形病斑,周緣不明顯。如環境適合,同一葉鞘上所生鄰接之病斑迅速擴大融合成虎斑狀。通常於分蘗盛期至孕穗期最適合於病勢之進展,罹病稻株之葉片漸呈黃色而凋萎。嚴重時可使生育後期之稻株倒伏,對產量影響很大。若於稻株發現病斑時應開始施藥,施藥種類可選擇二五﹪賽得克利水懸劑二000倍,二0﹪達滅淨可濕性粉劑一五00倍,一0﹪維利黴素溶液二五00倍,三種中的一種噴施。第一次施藥時,必須將藥液直接噴射到葉鞘部位;第二次施藥,則因稻之感病性增高,且病勢向上進展,應噴射於全株。水稻白葉枯病為細菌性病害,其病原菌生長最適溫度為二五℃至三十℃,病原菌由葉片傷口或水孔侵入,葉片邊緣形成波浪狀黃色水浸狀病斑,病原菌隨著葉脈往下蔓延,使葉脈兩側形成黃化,嚴重時連同葉鞘全葉枯死。水稻在成熟時期感染白葉枯病除造成產量損失外,對稻米品質影響亦甚鉅,碾米品質、米粒外觀及食味均因感病而受影響。當水稻感染此病時,除青米與劣米率明顯增加外,白米透明度降低與蛋白質含量提高,均為品質劣變常見的特徵。以往白葉枯病並無適當藥劑可供應用,但歷經近年來之努力,已有若干藥劑可供防治之用:一0﹪鏈四環黴素可溶性粉劑一000倍、六﹪撲殺熱粒劑或一0﹪克枯爛可濕性粉劑一000倍(本藥劑可能發生藥害,宜單劑使用,不得與鐵甲砷酸銨、賓克隆、三賽唑、陶斯松、歐殺松等農藥混合施用,且收穫前十五天應停止用藥)。除了藥劑防治之外,在栽培管理上要避免清晨露水未乾前行走於已發病之稻株間,以減少葉片磨擦及傳病的機會,並注意施肥,使稻株強健增加抗病性。 連絡人:台東區農業改良場 胡宗仁 電 話:三二五一一0轉六一0
回頁首